抗日戰爭概念圖
by theodora lam wing sum
1. 起因
1.1.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下令“絕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瀋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佔東北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但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前,未能形成全國性的民族戰爭。
2. 經過
2.1. 中國自從鴉片戰爭以來,百年之間,長期遭受列強的侵略與欺凌,積弱不振。而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後,工業漸漸發展,遂積積對外尋求原料和市場,而中國地大物博,人口又多,遂成日本擴張的對象。從1931年起,日本在領土上不斷侵逼,中國一再退讓,直至日本發動全面侵華,中國仍未能採取宣戰絕交方式,僅宣佈「自衛抗戰」,後來,在盟國的支持下,國共兩黨宣佈聯合一致以抗日,而人民亦上下齊心以合力抗日,終於經過八年的抗戰,艱苦支持,卒能粉碎日本的侵略,取得最後勝利。有論史者謂中國之所以在抗戰期間取得勝利,乃由於中國人上下一心,團結一到所達成。此言實流於偏頗,皆因中國勝利乃由於各方面的因素影響下才達致的
3. 結果
3.1. 日本乃一資源有限的島國,故其進攻中國欲求效戰速決,但被中國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所阻,繼而欲用左佔領區內奪取資源,實行以戰養戰之策,但又為游擊隊於後方擾亂而難以成功,隨著戰事延長,日本資源便漸呈不足。另外,日本國內僅有一仟人口,軍隊總數亦只為數百萬。戰爭之初,進攻中國還勉強可應付,但自太平洋戰爭後,日本須把軍力分別投放於中國、太平洋,菲律賓及南洋等地,軍力明顯不繼。故資源與人力問題,亦是日本戰爭失敗的要因。 總括而言,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乃一冒險性行動,其國內資源並不可供其久戰,但中國地大人多,要如日本所謂的速戰速決,於三個月內征服中國實不可能,加以日本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這大概由於國民政府一貫對日本採容忍政策所致,使日本在抗戰之初已無法盡如計劃而行,注定日本泥足深陷。而論者謂日本之所以最後失敗,乃由於中國人上下一心,團致一致所達成,但如中國沒有良好的地理環境,精明的戰略與及國際間的支援,相信中日戰爭結果是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