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 能量代谢与体温

马上开始. 它是免费的哦
注册 使用您的电邮地址
生理 能量代谢与体温 作者: Mind Map: 生理 能量代谢与体温

1. 散热

1.1. 散热部位

1.1.1. 皮肤

1.1.2. 体温高:辐射,传导,对流

1.1.3. 体温低:蒸发散热

1.2. 散热方式

1.2.1. 辐射/热射线

1.2.1.1. 体温高,辐射量大。体温低,反而从外界吸收热量

1.2.1.2. 在21°时占散热60%

1.2.1.3. 温度差+面积

1.2.2. 传导

1.2.2.1. 导热性能,接触面积,温度差

1.2.2.2. 胖子脂肪导热性能差,易出汗

1.2.3. 对流

1.2.3.1. 传导的特殊形式

1.2.4. 蒸发

1.2.4.1. 环境温度>体表温度时,蒸发为唯一散热方式

1.2.4.1.1. 不感蒸发

1.2.4.1.2. 可感蒸发/发汗

1.3. 散热活动调节

1.3.1. 皮肤血流量

1.3.1.1. 炎热环境

1.3.1.1.1. 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皮肤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多,加强散热

1.3.1.1.2. 皮肤血流量增多,给汗腺提供水源。

1.3.1.2. 寒冷环境

1.3.1.2.1. 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加,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

1.3.2. 交感胆碱能纤维影响蒸发散热

1.3.2.1. 交感兴奋, Ach释放增多,运用于M受体,汗腺分泌增多

2. 体温调节

2.1. 自主性体温调节

2.1.1. 温度感受器

2.1.1.1. 外周温度感受器

2.1.1.1.1. 位于皮肤,黏膜,内脏

2.1.1.1.2. 热感受器

2.1.1.1.3. 冷感受器

2.1.1.2. 中枢温度感受器

2.1.1.2.1. 位于中枢神经

2.1.1.2.2. 热敏神经元

2.1.1.2.3. 冷敏神经元

2.1.2.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PO/AH最重要

2.1.2.1. 也接受:致热源,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肽类物质刺激

2.1.3. 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定点学说

2.1.3.1. 将体核体温与体温调定点值对比。 体温调定点37°

2.1.3.2. 感染所致的发热:

2.1.3.2.1. 1重调定:体温调定点重新设置到39° 2发热初期体温低于新调定点:减少散热+产热反应→到达新调定点

2.1.3.2.2. 为调节性体温升高

2.1.3.3. 环境温度高所致中暑

2.1.3.3.1. 体温身高与体温调定点无关,只是散热能力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

2.1.3.3.2. 为非调节性体温升高

3. 能量来源

3.1. 能量形式:

3.1.1. ATP(腺苷三磷酸)+ADP(腺苷二磷酸)

3.1.2. CP(磷酸肌酸)

3.2. 能量转换

3.2.1. 糖

3.2.1.1. 有氧氧化:脑组织

3.2.1.2. 无氧酵解:成熟红细胞(缺乏有氧氧化酶系)

3.2.1.3. 氧债:通过CP(磷酸肌酸)+无氧酵解 代偿

3.2.1.4. 糖原:肌糖原分解为6-磷酸葡萄糖,氧化+糖酵解!但无葡萄糖6-磷酸酶

3.2.2. 脂肪

3.2.2.1. 甘油:在肝脏利用, 经 (磷酸化+脱氢)→糖/糖的氧化途径

3.2.2.2. 脂肪酸:在(心,肝,骨骼肌多组织)进行, 脂肪酸与(辅酶A)结合,经B-氧化,分解为(乙酰辅酶A)进去糖的氧化途径

3.2.3. 蛋白质

3.2.3.1. 氨基酸:在肝脏代谢 !生成(α-酮酸)经(三羧酸循环),释放能量/转化 由肾脏排出尿素,尿酸 !蛋白质在体内氧化不完全

3.3. 能量的测定

3.3.1.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产热)

3.3.1.1. 物理热价

3.3.1.2. 生物热价

3.3.2. 食物的氧热价:食物消耗1L氧气产热

3.3.3. 呼吸商(二氧化碳产生/氧气消耗)

3.3.3.1. 糖 1.0 脂肪 0.71 蛋白质 0.80

3.3.3.2. 混合食物:0.85 长期饥饿:接近蛋白质0.80

3.3.3.3. 糖→脂肪时:脂肪氧含量少,消耗的氧少,呼吸商可>1.0

3.3.3.4. 剧烈活动时:出现氧债→糖酵解加强,产生乳酸运用于缓冲sys,二氧化碳产生增加,呼吸商变大

3.3.3.5. 酸中毒/肺过度通气时,排CO2增多,呼吸商↑ 碱中毒/肺通气不足时,排CO2减少,呼吸商↓

3.3.4. 产热量计算

3.3.4.1. 1:氧热价×耗氧量=产热量

3.3.4.2. 2:耗氧量×(呼吸商默认定位0.82时的氧热价即20.2)=产热量

3.4. 影响能量代谢因素

3.4.1.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进食后能量代谢升高)

3.4.1.1. 进食蛋白质时最为显著:特殊动力作用有30%(额外耗能/总摄入能量)

3.4.1.2.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与(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无关, 与(肝脏处理氨基酸,合成糖原)有关

3.5. 基础代谢率

3.5.1. 2H以上无剧烈运动,餐后12/14H,为清醒时的最低代谢率

3.5.2. 只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与性别年龄有关

3.5.3. 20岁男性基础代谢率为176.75

3.5.4. BMR相对变化超过20%为病理性变化

3.5.4.1. 白血病/伴呼吸困难的心脏疾病:BMR↑

4. 体温

4.1. 直肠36.9/37.9 口腔36.7/37.7 食管温度比直肠低0.3 腋窝36.0/37.4

4.2. 体温日节律:晨2/6低,午1/6高

4.3. 女性高于男性0.3° (卵泡期→排卵日)降至最低, 排卵后(黄体期升高0.3/0.6°)是由于(黄体分泌孕激素运用于下丘脑)

4.4.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可下降2/4°

4.5. 脑温>42°,功能严重受损 体温>44/45°,蛋白质变性 体温<34°,意识障碍,体温<30°,神经反射消失

5. 产热

5.1. 产热器官

5.1.1. 安静时:以肝脏代谢最旺盛,产热最高。内脏>骨骼肌>脑

5.1.2. 运动时骨骼肌产热最高达90%

5.1.3. 新生儿:褐色脂肪组织寒冷环境下产热,无法战栗产热

5.2. 产热形式

5.2.1. 战栗产热

5.2.1.1. 骨骼肌发生节律性收缩9/11/min

5.2.1.2. 战栗前肌紧张+战栗

5.2.2.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

5.2.2.1. 分布:肩胛下,颈部大血管,腹股沟处的褐色脂肪组织

5.2.2.2. 原理:褐色脂肪组织线粒体内膜存在UCP解耦联蛋白,受甲状腺,肾上腺激素作用,成为易化质子通道,线粒体呼吸链建立的质子跨膜电化学势能以热能的形式释放,不用于合成ATP

5.2.2.3. 褐色脂肪组织占非战栗产热量70%

5.3. 产热活动调节

5.3.1. 体液调节

5.3.1.1. 甲状腺激素

5.3.1.1.1. 非战栗产热的最重要激素

5.3.1.1.2. 起效缓慢,持续时间长

5.3.1.2. 肾上腺,去甲肾上腺,生长激素

5.3.1.2.1. 起效快,维持时间短

5.3.2. 神经调节

5.3.2.1. 下丘脑后部战栗中枢兴奋

5.3.2.1.1. 到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战栗

5.3.2.2. 交感神经兴奋

5.3.2.2.1. 促进相关激素释放

5.3.3. 体液调节也是经过神经调节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