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马上开始. 它是免费的哦
注册 使用您的电邮地址
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作者: Mind Map: 跨文化交际 案例分析

1. 爱德华·霍尔的高 -低语境理论

1.1. 根据交流中所传达的意义

1.1.1. 高语境的交流或讯息,编码的方式

1.1.2. 低语境的交流,外在的语言

2. 低语境传播的特征

2.1. 低语境文化是信息传播较低依赖环境的文化。

2.2. 在低语境文化中,语言传达了大多数信息,语境和参与者方面只包含极少的信息。

2.3. 人们面对的往往直接就是信息的内容本身,很少涉及社会背景和说话人背景。

2.4. 美国、奥地利以及大部分北欧文化倾向于低语境。

2.5. 在初次交往中较少地使用非言语行为。

2.6. 在初次交往中较少地使用非言语行为。

3. 归因理论

3.1. 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在1958 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

3.2. 人们还时常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

3.3. 种解释有时有事实根据,是正确的。

3.4. 凯利认为, 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

3.4.1. 一致性

3.4.1.1. 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他人的行为相一致。

3.4.2. 一贯性

3.4.2.1. 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一贯。

3.4.3. 特异性

3.4.3.1. 指行为者行为在相同的情况下, 对不同的人是否相同。

4. 归因的社会属性

4.1. 归因在起源上是社会性的

4.2. 归因在刺激物(存在)及参照物方面是社会性的

4.3. 归因是各社会群体成员所共有的认知方式

5. 布朗与莱文森的礼貌理论

5.1. 社会语言学家布朗和莱文森在戈夫曼的面子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礼貌理论

5.2. 布朗和莱文森曾明确宣称,其礼貌理论中的“面子”概念直接来源于戈夫曼的面子理论研究

5.3. 布朗和莱文森眼中的面子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6. 保全面子的策略行为

6.1. 直言

6.2. 积极礼貌

6.3. 消极礼貌

6.4. 婉言

6.5. 回避

7. 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交际)理论

7.1. 爱德华·霍尔1955年在《科学美国》

7.2. 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

7.3. 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

8. 高语境传播的特征

8.1. 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

8.2. 沟通是含蓄的,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

8.3. 中国处于的高语境顶端,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8.4. 在高语境文化中,言语交流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言语交流种类。

8.5. 东方的高语境文化常被称为“不接触”文化,这种文化的成员

9. 社会归因理论

9.1. 贾斯帕斯(J .Jaspers)和休斯通(M .Hew stone)

9.2. 认为人的社会性影响了人们的归因。

9.3. 研究了海德和凯利的归因理论没有考虑观察者和行为者的社会性这一局限

10. 面子理论

10.1. 胡先晋

10.1.1. 认为“面子”指的是个人在生活中以成就或虚饰而获致的声望;而“脸”则是社会给予具有道德名誉者的尊敬。

10.1.2. 上个世纪 40 年代发表名为《中国人的面子观》的研究性论文

10.2. 戈夫曼

10.2.1. “面子”指的是在特定社会交往中,一个人为自己有效争取,同时他人也认为其应该获得的积极性社会评价

10.2.2. 这样的人际交往就是一种表演

10.2.3. 面子作为个人公开的自我形象

11. 损害面子的行为

11.1. 损害受话人消极面子

11.2. 损害受话人积极面子

11.3. 损害说话人消极面子

11.4. 损害说话人积极面子

12. 丁云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12.1. 面子是指一个人在特定关系网络情境中所宣称的一种积极性社会自我形象

12.2. 面子协商”理论认为,在一切沟通交流的场合,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会试图维持和协商面子。

12.3. 主要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