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前后香港电影里的市民文化

马上开始. 它是免费的哦
注册 使用您的电邮地址
九七前后香港电影里的市民文化 作者: Mind Map: 九七前后香港电影里的市民文化

1. 大众文化角度的香港电影(3k)

1.1. 港人精神状态分析

1.2. 大众文化与香港文化

1.3. 大众文化与香港电影

1.3.1. 喜剧与小人物

1.3.1.1. 朱时临、许冠文、周星驰

1.3.2. 平民文化策略

1.3.2.1. 冯小刚

1.4. 九七对香港电影的影响

1.4.1. 本土市场

1.4.2. 外埠市场

1.4.3. 和大陆的合作

1.4.3.1. 七剑、神话、墨攻、新龙门客栈

2. 九七前的香港电影(5k)

2.1. 黄金时期和前九七

2.2. 九十年代概述

2.3. 九七献礼片

2.4. 现实主义影片

2.4.1. 直接描写市民状态

2.4.2. 客途秋恨、上海假期、女人40

2.4.3. 许冠文

2.5. 非现实主义影片

2.5.1. 奇特手法体现政治影响小市民心理

2.5.2. 周星驰

3. 九七后的香港电影(1k)

3.1. 九七后十年概述

3.2. 回归十年献礼片

3.2.1. 和十年前的比较

3.3. 现实主义影片

3.3.1. 许鞍华

3.3.2. 孤男寡女

3.4. 非现实主义影片

4. 引言(1k)

4.1. 目的和范围

4.1.1. 目的:

4.1.2. 范围:

4.2. 问题

4.2.1. 如何在影片里找到映射社会现实

4.2.2. 电影媒体映射社会现实的能力

4.2.3. 不同态度的导演

4.2.4. 日常俗世心态与家国情怀的比例的变化

4.2.4.1. 现实主义导演较有连续性

5. 香港市民社会(34k)

5.1. 市民社会与市民文化

5.1.1. 市民社会

5.1.1.1. 古典涵义

5.1.1.2. 近代以来

5.1.1.3. 典型特征

5.1.1.4. 20世界中国的市民社会

5.1.1.5. 市民文化与市民文艺

5.1.2. 市民文化

5.1.2.1. 市井意识

5.1.2.2. 市民心态

5.1.2.2.1. 积极

5.1.2.2.2. 消极

5.1.3. 文艺作品中的市民文化

5.1.3.1. 普遍特点

5.1.3.2. 作者态度

5.1.3.3. 新文化运动中的市民小说

5.1.3.4. 中国的90年代都市小说

5.1.3.5. 总结:市民小说的艺术特色

5.1.3.6. 总结:市民形象分类

5.1.4. 研究市民文化的意义

5.2. 香港市民社会的发展

5.2.1. 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5.2.2. 80年代:市民社会形成

5.2.3. 90年代中期:进入成熟稳定期

5.2.4. 九七的影响

5.3. 电影社会学研究经验

6. 香港地缘身份和文化(2k)

6.1. 市民社会的出现与身份认同的需求

6.1.1. 女人40、男人40、客途秋恨

6.2. 殖民历史与身份意识

6.2.1. 不同时期的移民心态

6.2.2. 70年代前

6.2.2.1. 地缘身份转换

6.2.3.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6.2.3.1. 市民社会形成阶段

6.2.3.2. 地缘身份转换被破坏

6.2.4. 90年代以后

6.2.4.1. 海外移民

6.3. 九七对于身份意识的影响

7.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