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
1.1.1. 经济
1.1.1.1. 生产资料公有制
1.1.2. 政治
1.1.2.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1.1.3. 阶级关系
1.1.4. 主要矛盾
1.1.4.1.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1.1.4.2.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1.1.5. 重大意义
1.1.5.1. “半半”社会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
1.1.5.2. 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1.1.5.3.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5.4. 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1.1.5.5. 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1.1.5.6. 马列主义在中国正确运用的结果
2.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2.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把个体经济改造成集体经济)
2.1.1. 农业合作化基本方针
2.1.1.1. 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1.1.2.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2.1.1.3.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2.1.1.4. New node
2.1.2. 手工业合作化基本方针
2.1.2.1.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2.1.2.1.1.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1.2.1.2.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2.1.2.1.3.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2.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2.1. 和平赎买
2.2.2. 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逐步发展
2.2.2.1.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2.2.2.1.1. 私营工业
2.2.2.1.2. “四马分肥”
2.2.2.1.3. 私营商业
2.2.2.2.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2.2.2.2.1.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性质)
2.2.2.2.2. 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3. 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 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4.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4.1. 没收官僚资本
4.1.1. 民主革命性质
4.1.1.1. 反对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
4.1.2. 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4.1.2.1. 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4.2.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4.3.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5. 确定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制定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不要四面出击
6. 基本原则
6.1. 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先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6.2. 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稳步逐步过渡的方针
6.3. 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6.4. 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6.5. 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1. 标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7.2. 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7.3.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7.3.1. 政治上
7.3.1.1. 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7.3.2. 经济上
7.3.2.1.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7.3.2.1.1. (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7.3.2.2.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7.3.2.2.1. 领导地位
7.3.2.3.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7.3.2.3.1. 绝对优势
7.3.2.4.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7.3.2.5.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7.3.2.5.1.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7.3.3. 文化上
7.3.3.1.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7.3.3.1.1.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8.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9.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恢复国民经济
9.1.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 严重困难和紧迫问题
9.1.1. 能否保住人民胜利的成果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9.1.2. 能否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 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9.1.3. 能否巩固民族独立 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9.1.4. 能否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 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9.2.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着 重抓的四个方面的工作
9.2.1.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9.2.1.1. 土改中对富农的政策转变
9.2.1.1.1. [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转变为保存富农经济]
9.2.2.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9.2.3. 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9.2.3.1. 废除帝国主义特权
9.2.3.2. 外国军队撤离中国
9.2.3.3.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9.2.3.3.1. 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9.2.4.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9.2.4.1. 1951年底到1952年“三反”运动
9.2.4.1.1. 反贪污
9.2.4.1.2. 反浪费
9.2.4.1.3. 反官僚主义
9.2.4.2. 1952年上半年“五反”
9.2.4.2.1. 反行贿
9.2.4.2.2. 反偷税漏税
9.2.4.2.3. 反盗窃国家财产
9.2.4.2.4. 反偷工减料
9.2.4.2.5. 反盗窃(经济情报)运动
10.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0.1.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10.2.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0.2.1. 一举过渡
10.2.1.1. 先搞工业化再向社会主义过渡
10.2.2. 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
10.2.2.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
10.2.2.2. 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10.2.2.2.1. 个体农业
10.2.2.2.2. 手工业
10.2.2.2.3. 资本主义工商业
10.2.2.2.4. 必要性和条件
10.2.3. 同时并举
10.2.3.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