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管理

Começar. É Gratuito
ou inscrever-se com seu endereço de e-mail
整合管理 por Mind Map: 整合管理

1. 監控專案工作(M)

1.1. Input

1.1.1. Project MP

1.1.2. WPI

1.1.3. 否決的變更請求(DRC)

1.2. T&T

1.2.1. 專案管理方法論

1.2.2. PMIS

1.2.3. 專家判斷

1.2.4. 實現價值技術(EVT)

1.2.4.1. 績效報告的一種

1.2.4.2. 檢驗專案績效的技術

1.3. Output

1.3.1. 預測

1.3.1.1. 費用

1.3.1.2. 進度

1.3.1.3. 由過去資料,來更新未來的工作績效

1.3.2. 請求的變更(RC)

1.3.3. 推薦的糾正措施(RCA)

1.3.4. 推薦的預防措施(RPA)

1.3.5. 推薦的缺陷補救(RDR)

1.3.5.1. 因缺陷與品質有關,是在監控專案工作 及實施品質控制的兩個流程產出

1.4. Memo

1.4.1. 從專案開始到結束,與其它流程並行,無優先順序關係

1.4.2. 收集、測量、散佈各階段的專案績效,以檢驗改善行動的有效性

1.4.3. 以實際執行狀況和計畫基準比較

1.4.3.1. 偏差

1.4.3.1.1. 建議

1.4.3.1.2. 糾正或預防

1.4.4. 識別風險

1.4.4.1. 執行狀態

1.4.4.2. 風險應對計劃

1.4.5. 為狀態報告、績效測量和預測提供技持訊息

1.4.6. 監控執行成果

1.4.7. 預防措施可在專案管理程序任意時間內提出

1.4.8. 推薦的預防措施 在4子流程裡提出

1.4.8.1. 監控專案工作(M)

1.4.8.1.1. 監控範時成品資技等基準

1.4.8.2. 執行品質控制(M)

1.4.8.2.1. 預防制造或開發過程超出 即定參數,而採取的行動

1.4.8.2.2. 預防成果不符客戶品質要求

1.4.8.3. 管理專案團隊(M)

1.4.8.3.1. 預防成員缺勤時,有人替代工 作而避免問題,而採取的行動

1.4.8.4. 風險監控(M)

1.4.8.4.1. 預防風險發生的行為

1.4.9. 推薦的缺陷補救 在2子流程提出

1.4.9.1. 監控專案工作(M)

1.4.9.2. 執行品質控制(M)

1.4.10. 推薦的糾正措施在 11個子流程提出

1.4.10.1. 監控專案工作(M)

1.4.10.2. 範圍驗收(M)

1.4.10.3. 範圍控制(M)

1.4.10.4. 時程控制(M)

1.4.10.5. 成本控制(M)

1.4.10.6. 執行品質保證(E)

1.4.10.6.1. 唯一在(E)出現

1.4.10.7. 執行品質控制(M)

1.4.10.8. 管理專案團隊(M)

1.4.10.9. 績效匯報(M)

1.4.10.10. 風險監控(M)

1.4.10.11. 合約管理(M)

2. 整體變更控制(M)

2.1. Input

2.1.1. Project MP

2.1.2. 可交付成果

2.1.3. WPI

2.1.4. 請求的變更(RC)

2.1.5. 推薦的預防措施(RPA)

2.1.6. 推薦的糾正措施(RCA)

2.1.7. 推薦的缺陷補救(RDR)

2.2. T&T

2.2.1. 專案管理方法論

2.2.2. 專家判斷

2.2.3. PMIS

2.2.3.1. 配置管理系統

2.2.3.1.1. 提交變更要求

2.2.3.1.2. 追蹤核準後的變更

2.2.3.1.3. 確定變更的批準層級

2.2.3.1.4. 核準變更的方法

2.2.3.1.5. 變更會發生在整個專案的生命週期

2.2.3.1.6. 在規劃流程組設定,並在ICC裡使用

2.2.3.1.7. 變更控制系統(CCS)

2.2.3.2. 變更控制委員會(CCB)

2.2.3.2.1. PM的角色是協助變更的決策

2.2.3.2.2. 委員會審視變更,看是否核準

2.3. Output

2.3.1. Project MP(U)

2.3.2. PSS(U)

2.3.3. 可交付成果

2.3.4. 批准的變更請求(ARC)

2.3.5. 否決的變更請求(DRC)

2.3.6. 批准的糾正措施(ACA)

2.3.7. 批准的預防措施(APA)

2.3.8. 批准的缺陷補救(ADR)

2.3.9. 確認的缺陷補救(CDR)

2.3.9.1. 執行缺陷補救後,不論成功失敗 均需做後續確認並記錄

2.4. Memo

2.4.1. 糾正措施

2.4.1.1. 推薦的

2.4.1.2. 批准的

2.4.1.3. 實施的

2.4.1.4. 將已發生偏差的專案績效,拉回原本專案 管理計畫所設定的基準(base line)之改善行動

2.4.1.5. 針對工作績效

2.4.1.6. 需檢驗糾正後的執行成效

2.4.2. 預防措施

2.4.2.1. 避免負面風險

2.4.2.2. 預期可能發生的績效基準 偏差時,所做預防行動

2.4.2.2.1. 避免相同問題

2.4.2.2.2. 依之前專案情況,進行調整

2.4.2.2.3. 如教育訓練

2.4.3. 缺陷補救

2.4.3.1. 將不符標準或客戶要求的 產出修正,例品質驗收不過

2.4.3.2. 針對可交付成果

2.4.3.3. 重工

2.4.3.4. 通常在品質管理流程中發現

2.4.4. 變更請求

2.4.4.1. 1.避免變更的潛在因素發生

2.4.4.1.1. 第一步先確認不會發生其它問題

2.4.4.2. 2.辨識變更

2.4.4.2.1. 找出root cause

2.4.4.3. 3.提出變更請求

2.4.4.4. 4.評估變更

2.4.4.4.1. 評估衝擊

2.4.4.5. 5.變更有什麼衝突

2.4.4.6. 6.實施ICC:如何影響專案限制3-Constraint

2.4.4.6.1. 考慮3-Constraint

2.4.4.7. 7.是否有其它的替代方案

2.4.4.7.1. Create option

2.4.4.7.2. 提供多個方案

2.4.4.8. 8.變更核準或否決

2.4.4.8.1. 範圍及影響小之變更 ,由PM自行決定

2.4.4.8.2. 技術變更交由 技術委員會審核

2.4.4.8.3. 專案關鍵性改變, 則交由sponsor審核

2.4.4.9. 9.變更專案管理計畫或專案基準

2.4.4.10. 10.知會利害關係人專案的變更

2.4.4.10.1. Get Internal buy-in

2.4.4.10.2. Get Customer buy-in

2.4.4.11. 11.依新的專案管理計畫來管理專案

2.4.4.11.1. 執行新計畫

2.4.4.11.2. 審核執行結果

2.4.5. ICC會發生在所有專案管理流程

2.4.6. PM make change should

2.4.6.1. Evaluate impact

2.4.6.2. Create options

2.4.6.3. Get internal buy-in

2.4.6.4. Get customer buy-in(if required)

3. 專案結案(C)

3.1. Input

3.1.1. Project MP

3.1.2. 合約文件

3.1.3. EEF

3.1.4. OPA

3.1.5. WPI

3.1.6. 可交付成果

3.2. T&T

3.2.1. 專案管理方法

3.2.2. PMIS

3.2.3. 專家判斷

3.3. Output

3.3.1. 合約結案程序

3.3.1.1. 合約結案先,行政結案後

3.3.1.2. 需完成驗收及交符才可進行合約結案

3.3.1.3. 只發生一次在合約結案的時侯

3.3.2. 行政結案程序

3.3.2.1. 所有合約結案後,專案才能結案

3.3.2.2. 分析成功或失敗因素、經驗學習、歸檔

3.3.2.3. 移交

3.3.2.4. 隨時可進行行政結案,因有可能專案中斷

3.3.2.5. 發生多次,在階段轉換及專案收尾的時侯

3.3.3. 最終產品、服務或成果

3.3.4. OPA(U)

3.4. Memo

3.4.1. 驗收交付成果

3.4.2. 進行Lesson Learned

4. 專案工作說明書(SOW)

4.1. 最先產出的文件

4.2. 經營需求

4.3. 產品範圍描述

4.4. 策略規劃

5. 制訂專案章程(I)

5.1. Input

5.1.1. 合約(如果適用)

5.1.2. 專案工作說明書(SOW)

5.1.2.1. 對外部而言,合約內容即 包含了SOW,由客戶提供

5.1.2.2. 對內部而誩,SOW提供了專案發起人 對商業機會、產品或服務的需求

5.1.3. 事業環境因素(EEF)

5.1.3.1. 內部

5.1.3.1.1. 利害關係人風險承受度

5.1.3.1.2. 組織文化與制度

5.1.3.2. 外部

5.1.3.2.1. 商業資料庫

5.1.3.2.2. 政府或產業標準

5.1.4. 組織過程資產(OPA)

5.1.4.1. 內部

5.1.4.1.1. 知識庫及經驗分享

5.1.4.1.2. 即有流程、程序及歷史資訊

5.1.4.2. 歷史資訊

5.1.4.2.1. Activities

5.1.4.2.2. WBS

5.1.4.2.3. Reports

5.1.4.2.4. Estimate

5.1.4.2.5. Project MP

5.1.4.2.6. Leassons learned

5.1.4.2.7. Benchmarks

5.1.4.2.8. Risks

5.1.4.2.9. Resource needed

5.1.4.2.10. Correspondence

5.2. T&T

5.2.1. 專案選擇方法

5.2.1.1. 效益量測方法

5.2.1.1.1. Murder board

5.2.1.1.2. 主觀利益(Benefit)最大化

5.2.1.2. 數學運算模式

5.2.1.2.1. 線性規劃

5.2.1.2.2. 動態規劃

5.2.1.2.3. 多目標規劃

5.2.1.2.4. 是一種約束(Constrained)最佳化的方法

5.2.2. 專案管理方法論

5.2.2.1. 專案管理手冊

5.2.2.2. PMI專案管理流程組

5.2.3. 專案管理資訊系統(PMIS)

5.2.4. 專家判斷

5.3. Output

5.3.1. 專案章程(PC)

5.3.1.1. Sponser批準後,正式授權PM可以啟動專案

5.3.1.2. 授予PM權力

5.3.1.3. 確認發起人的目標

5.3.1.4. 專案最終交付成果

5.3.1.5. PM應在PC發行前指派,最遲在Planning前指定

5.3.1.6. 提供高階的專案需求

5.3.1.7. 組織目前正執行的工作

5.3.1.8. 任何有關pc的變更,都會導致專案是否仍應繼續進行

5.4. Memo

5.4.1. 假設和限制

5.4.1.1. 於專案生命週期內不繼修正

5.4.1.2. 假設分析是風險管理流程的一部份

6. 制訂初步範圍說明書(I)

6.1. Input

6.1.1. 專案章程

6.1.2. SOW

6.1.3. EEF

6.1.4. OPA

6.2. T&T

6.2.1. 專案管理方法論

6.2.2. PMIS

6.2.3. 專家判斷

6.3. Output

6.3.1. 專案初步範圍說明書(PPSS)

6.3.1.1. 專案與產品的目標

6.3.1.2. 產品或服務的要求與特性

6.3.1.3. 驗收標準

6.3.1.4. 邊界

6.3.1.5. 要求與可交付成果

6.3.1.6. 限制

6.3.1.6.1. 3-Constraint如Time,Cost, Scope,Risk,Resource..

6.3.1.7. 假設

6.3.1.7.1. 與風險有關

6.3.1.8. 初步組織圖

6.3.1.9. 初步識別風險

6.3.1.10. 進度里程碑

6.3.1.11. 初步分解結構

6.3.1.12. 成本初步估算

6.3.1.13. 專案管置管理 要求與批準的要求

6.3.1.13.1. 指變更時該遵循 什麼樣的流程

6.3.1.14. 可由Sponsor和PM共同研究

7. 制訂專案管理計劃(P)

7.1. Input

7.1.1. PPSS

7.1.2. 專案管理各流程

7.1.3. OPA

7.2. T&T

7.2.1. 專案管理方法論

7.2.2. PMIS

7.2.3. 專家判斷

7.3. Output

7.3.1. 專案管理計畫(Project MP)

7.3.1.1. 九大知識領域

7.3.1.2. 五大流程組

7.3.1.3. 八加一子計劃 加上Project MP

7.3.1.3.1. 範時成品人溝風採過+專

7.3.1.4. 專案如何執行、監控與結案

7.3.1.5. 基準

7.3.1.5.1. 範圍

7.3.1.5.2. 時間

7.3.1.5.3. 成本

7.3.1.5.4. 品質

7.3.1.5.5. 資源

7.3.1.5.6. 技術績效

7.3.1.6. 需核淮、合理、正式

8. 指導與管理專案執行(E)

8.1. Input

8.1.1. Project MP

8.1.2. 行政結案程序

8.1.2.1. Phase與Phase間發生

8.1.2.2. 最後Phase,合約結案先,然後再行政結案

8.1.3. 批準的糾正措施(ACA)

8.1.3.1. 確保實際績效,以符合預期的計劃目標

8.1.3.2. 交付成果

8.1.4. 批准的預防措施(APA)

8.1.4.1. 減低專案失敗的風險

8.1.4.2. Risk

8.1.5. 批准的請求變更(ARC)

8.1.5.1. 擴大或縮小專案範圍、政策、 計畫、流程、成本、預算、時程等

8.1.6. 批准的缺失補救(ADR)

8.1.6.1. 改善不符合品質要求的產出

8.1.6.2. 缺陷補救在整合:監控專案工作流程 及品質:實施品質控制中出現

8.2. T&T

8.2.1. 專案管理方法論

8.2.2. PMIS

8.3. Output

8.3.1. 可交付的成果

8.3.2. 工作績效資訊(WPI)

8.3.2.1. 成員績效訊息

8.3.2.1.1. 會議出席

8.3.2.1.2. 行動達成率

8.3.2.1.3. 工作紀律遵守

8.3.2.2. 3-C的績效報告

8.3.2.3. 資源使用績效

8.3.2.4. 技術的績效

8.3.2.5. 內容

8.3.2.5.1. SR 時程進度績效的狀態

8.3.2.5.2. PR 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交付成果資訊

8.3.2.5.3. EVT 已開銷成本、預估可完成的時間

8.3.2.5.4. 實際任務完成的百分比

8.3.2.5.5. 資源運用的細節狀況

8.3.3. 請求的變更(RC)

8.3.3.1. 經ICC後,由CCB 核準

8.3.4. 實施的變更請求(IRC)

8.3.4.1. 實施批准的變更請求

8.3.5. 實施的糾正措施(ICA)

8.3.6. 實施的預防措施(IPA)

8.3.7. 實施的缺陷補救(IDR)

8.4. Memo

8.4.1. 指PM與Team Member執行Project PM, 並完成PSS所列與工作事項->可交付物

8.4.2. 收集專案執行績效->WPI

8.4.3. 出問題->推薦的請求->變更請求->ICC->實施的

8.4.4. 改善(糾正)及預防的行動是用來控制專案的績效

8.4.5. 照規劃執行,不需要專家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