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 Started. It's Free
or sign up with your email address
記憶 by Mind Map: 記憶

1. 記憶與大腦

1.1. 海馬迴周邊負責陳述性記憶的凝固

1.1.1. 加工廠

1.1.2. 大海馬迴系統

1.1.3. 睡眠品質影響凝固

1.2. 前額葉影響記憶結果

1.2.1. 中央執行部門生理所在

1.2.2. 受損造成時序記憶下降

1.3. 杏仁核跟情緒性事件的記憶有關

1.3.1. 高情緒材料學習效果較好

1.3.2. 和海馬迴相近

1.4. 程序性記憶與紋狀體、小腦最有關

1.4.1. 尾狀核、殼核合稱紋狀體

1.4.2. 儲存動作記憶所在

1.4.3. 巴金森氏症

1.5. 可解釋考試結果和K書要訣

1.5.1. 精緻處理學習材料

1.5.1.1. 理解後解釋給他人

1.5.1.2. 跟自己經驗聯繫

1.5.2. 安排提取線索

1.5.2.1. 組織學習材料

1.5.2.2. 準備環境與考試環境相近

1.5.2.3. 準備期間保持情緒穩定

1.5.2.4. 使用記憶術

1.5.3. 使用多重編碼

1.5.4. 分散練習

1.5.5. 避免干擾

1.5.6. 好好睡覺

1.6. 研究大腦與認知功能的技術

1.6.1. 腦波技術

1.6.1.1. 腦波圖EEG

1.6.1.2. 事件關聯電位ERPs

1.6.2. 大腦造影

1.6.2.1. 斷層掃描CT

1.6.2.2. 核磁共振造影MRI

1.6.2.3. 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

1.6.2.4. 正子放射造影PET

1.6.2.4.1. 2-DG放射性物質

1.6.3. 穿顱磁刺激TMS

1.6.4. 單一細胞紀錄

1.7. 注意力研究

1.7.1. 類別

1.7.1.1. 警戒、持續注意力

1.7.1.2. 搜尋

1.7.1.3. 分散注意力

1.7.1.4. 選擇性注意力

1.7.2. 研究

1.7.2.1. Stroop效應

1.7.2.2. 雞尾酒會現象

1.7.2.2.1. 分聽技術、跟隨作業

1.7.2.2.2. 物理性質改變易注意

1.7.2.2.3. 內容改變不易注意

1.7.2.3. 雙聽作業

1.7.2.4. 不注意盲

1.7.2.4.1. 看不見的大猩猩

1.8. 下而上與上而下處理

1.9. 字優效果

1.9.1. 熟識字有助於辨識

1.9.2. 上而下處理歷程

1.10. 脈絡效果

1.10.1. 適當脈絡有助於辨識

1.10.2. 上而下處理歷程

1.11. 聯結模式

1.11.1. 聯結主義

1.11.2. 平行分布處理PDP

1.11.3. 神經網路模式

2. 記憶的失常現像

2.1. 知名研究

2.1.1. 鬼的戰爭

2.1.1.1. 記憶具重新建構

2.1.1.2. 1932-Frederick Bartlett

2.1.1.3. 多次再製

2.1.2. 撞車實驗

2.1.2.1. 記憶易受新事件影響而出錯

2.1.2.2. 1974-Elizabeth Loftus

2.1.2.3. 誤導訊息效應(誤導效應)

2.1.3. 虛假記憶

2.1.3.1. DRM實驗

2.1.4. 舌尖現像(TOT)

2.2. 遺忘

2.2.1. 編碼失敗

2.2.2. 痕跡論(消退論)

2.2.2.1. cell assembly

2.2.3. 干擾論

2.2.3.1. 順攝干擾(順向)

2.2.3.2. 倒攝干擾(逆向)

2.2.4. 線索關聯遺忘

2.2.4.1. 材料越相似,干擾越大

2.2.5. 壓抑論(潛抑)

2.2.5.1. 回復記憶

2.3. 失憶症(amnesia)

2.3.1. 迷思

2.3.1.1. 將之前經驗全遺忘很罕見

2.3.1.2. 記憶恢復是漸進的

2.3.1.3. 常見是無法形成新記憶

2.3.2. 類別

2.3.2.1. 近事失憶(順向)

2.3.2.2. 舊事失憶(逆向)

2.3.2.3. 特徵:Ribot's law

2.3.3. 原因

2.3.3.1. 海馬迴及鄰接顳葉

2.3.3.1.1. 近事失憶H.M

2.3.3.2. 長期酗酒

2.3.3.2.1. 近事與舊事失憶

2.3.3.2.2. 缺乏維生素B1

2.3.3.2.3. 視丘內側、下視丘內側、皮質、小腦

2.3.3.3. 阿茲海默症

2.3.3.3.1. 視丘前端的額葉底部退化

2.3.3.3.2. 乙醯膽鹼

2.3.3.4. 重大壓力事件

2.3.3.4.1. 解離性失憶症

3. 三階段

3.1. 標準理論

3.1.1. 聲碼、形碼、義碼

3.1.2. Akinson與Shiffrin(1968)

3.2. 感官記憶SM

3.2.1. 映像記憶與餘音(迴音)記憶

3.2.2. 全部與部分報告(1960-George Sperling)

3.2.3. 管道特定原則

3.3. 短期STM 工作記憶WM

3.3.1. 聲碼先(1964-Conrad語音轉錄)

3.3.2. 容量7±2(George Miller):意元、意元集組

3.3.3. 壽命18秒Brown-Peterson task

3.3.4. 竭盡式系列掃描Saul Sternberg

3.3.5. 工作記憶1974-Alan Baddeley

3.3.5.1. 中央執行部門

3.3.5.2. 語音迴路

3.3.5.3. 視覺空間畫板

3.3.5.4. 事件緩衝器(2000)

3.4. 長期記憶LTM

3.4.1. 序位效應

3.4.1.1. Murdock的實驗測量自由回憶

3.4.1.2. 序位曲線

3.4.1.3. 初始效應

3.4.1.4. 新近或時近效應

4. 細說長期記憶

4.1. 編碼與提取

4.1.1. 偏好語意(義碼)

4.1.2. 處理層次論LOP

4.1.2.1. 義>聲>形碼

4.1.2.2. 維持性與精緻性複誦

4.1.2.3. 自我參照效應

4.1.2.4. Tulving

4.1.3. 回憶線索

4.1.4. 有組織的材料

4.1.4.1. 1975-Gordon Bower(伸縮喇叭實驗)

4.1.5. 編碼特定原則

4.1.5.1. Tulving

4.1.5.2. 脈絡依賴

4.1.5.2.1. 1975-Godden與Baddeley

4.1.5.2.2. 潛水夫回憶字表

4.1.5.2.3. 物理環境

4.1.5.3. 狀態依賴

4.1.5.3.1. 情緒、意識狀態

4.1.5.3.2. 心理上的相似

4.1.6. 雙代碼原則

4.1.7. 間隔效應

4.1.7.1. 分散學習

4.1.7.2. 集中學習

4.1.8. 理解有助於記憶

4.1.9. 常用測量長期記憶的方式

4.1.9.1. 回憶法

4.1.9.1.1. 自由回憶

4.1.9.1.2. 序列回憶

4.1.9.1.3. 線索回憶

4.1.9.2. 再認法

4.1.9.2.1. yes/no再認

4.1.9.2.2. 強迫選擇再認

4.1.9.3. 再學習法(節省法)

4.1.9.3.1. Ebbinghaus

4.1.10. 記憶現象

4.1.10.1. 萊斯托夫效應(隔離效應)

4.1.10.2. 閃光燈效應(鎂光燈效應)

4.1.10.3. 全現心像

4.1.10.4. 柴嘉妮效應

4.1.11. 記憶術

4.1.11.1. 字頭法

4.1.11.2. 互動心像

4.1.11.3. 軌跡法(地點法、位置法)

4.1.11.4. 字鉤法(字釘法、假借字法)

4.1.11.5. 關鍵字法

4.2. 分類

4.2.1. 長期記憶

4.2.1.1. 陳述性(外顯)記憶

4.2.1.1.1. 情節性(自傳性)

4.2.1.1.2. 語意性

4.2.1.1.3. 前額葉、海馬迴

4.2.1.2. 非陳述性(內隱)記憶

4.2.1.2.1. 程序性(動作)

4.2.1.2.2. 促發

4.2.1.2.3. 古典制約

4.2.1.2.4. 習慣化、敏感化

4.2.1.2.5. 基底核、黑質、小腦、運動區

4.2.2. H.M記憶現象

4.2.2.1. 短期記憶

4.2.2.1.1. 短期記憶容量作業(正常)

4.2.2.1.2. 加一作業(不行)

4.2.2.1.3. 視覺版短期記憶廣度測驗(正常)

4.2.2.2. 內隱記憶

4.2.2.2.1. 鏡描作業(正常)

4.2.2.2.2. 追轉作業(正常)

4.2.2.2.3. 殘圖作業(可習得)

4.2.2.2.4. 眨眼制約(可習得)

4.3. 語意性記憶的儲存結構

4.3.1. 階層模式TLC

4.3.1.1. 無法解釋典型效果

4.3.1.2. Quillian與Collins

4.3.2. 擴散激發模式

4.3.2.1. Collins與Loftus

4.3.2.2. 無階層網絡

4.3.3. 補充

4.3.3.1. 閾下促發

4.3.3.2. 知覺防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