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國學校制度
1.1. 美國
1.1.1. 發展
1.1.1.1. 1834 賓州 免費公立學校
1.1.1.2. 1852 麻州 義務教育法
1.1.2. 概述
1.1.2.1. 小學 各學區不同學制
1.1.2.2. 中等教育 12-18
1.1.2.2.1. 中間學校(取代初級中學)
1.1.2.2.2. 高級中學
1.1.2.3. 高等教育 18以上
1.1.2.3.1. 社區學院
1.1.2.3.2. 學院(大學)
1.2. 英國
1.2.1. 發展
1.2.1.1. 1870 傅斯特教育法案
1.2.1.2. 受教會影響
1.2.1.3. 公、私立區分
1.2.2. 概述
1.2.2.1. 公立學校
1.2.2.1.1. 幼兒學校 5-7
1.2.2.1.2. 初級學校 7-11
1.2.2.2. 私立學校
1.2.2.2.1. 預備前學校 5-7
1.2.2.2.2. 預備學校 7-13
1.2.2.3. 最初中學
1.2.2.3.1. 文法中學
1.2.2.3.2. 技術中學
1.2.2.3.3. 現代中學
1.2.2.3.4. 綜合中學(現今主流)
1.2.2.4. 高等教育
1.2.2.4.1. 自治大學
1.2.2.4.2. 公立高等學校
1.3. 德國
1.3.1. 發展
1.3.1.1. 1920 基礎學校法
1.3.1.2. 1949 基本憲法
1.3.2. 概述
1.3.2.1. 基礎學校
1.3.2.2. 中等教育
1.3.2.2.1. 國民中學
1.3.2.2.2. 實科中學
1.3.2.2.3. 完全中學
1.3.2.2.4. 綜合中學
1.3.2.3. 高等教育
1.3.2.3.1. 大學 至少四年
1.3.2.3.2. 高等師範學校 至少三年
1.3.2.3.3. 高等藝術學校
1.3.2.3.4. 神學院
1.3.2.3.5. 高等專科學校 至少三年
1.3.2.3.6. 綜合高等學校
1.3.2.3.7. 職業學院
1.4. 法國
1.4.1. 發展
1.4.1.1. 1789年 學校制度形成
1.4.1.2. 1980年代初 學制穩定 雙軌制變為單軌制
1.4.2. 概述
1.4.2.1. 初等教育
1.4.2.1.1. 幼兒學校 一至三年
1.4.2.1.2. 小學 五年
1.4.2.2. 中等教育
1.4.2.2.1. 初中 四年
1.4.2.2.2. 高中 三年
1.4.2.3. 高等教育(通過中學畢業會考者)
1.4.2.3.1. 大學
1.4.2.3.2. 大學校
1.4.2.3.3. 短期技術學校
1.4.2.3.4. 科學文化教育大機構
1.5. 日本
1.5.1. 發展
1.5.1.1. 明治維新 學制建立(仿歐洲 法、德國)
1.5.1.2. 1947年 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仿 美 6-3-3)
1.5.2. 概述
1.5.2.1. 初等教育(六年)
1.5.2.1.1. 小學校(義務教育階段)
1.5.2.2. 中等教育
1.5.2.2.1. 中學校(義務教育)
1.5.2.2.2. 高級中學 三年
1.5.2.3. 高等教育
1.5.2.3.1. 大學 四年
1.5.2.3.2. 研究生院(大學院)
1.5.2.3.3. 短期大學 二至三年
1.5.2.3.4. 高等專科學校
1.5.2.3.5. 廣播大學
1.6. 俄羅斯
1.6.1. 發展
1.6.1.1. 1984年 蘇聯新學制
1.6.2. 概述
1.6.2.1. 普通教育
1.6.2.1.1. 小學 四年
1.6.2.1.2. 不完全中學 九年
1.6.2.1.3. 中學 十一年
1.6.2.2. 職業教育
1.6.2.2.1. 初等職業教育
1.6.2.2.2. 中等職業教育
1.6.2.2.3. 高等職業教育
1.6.2.2.4. 高校後職業教育
1.6.2.3. 高等教育
1.6.2.3.1. 不完全高等教育(不完全高等教育證書)
1.6.2.3.2. 基礎高等教育(學士學位)
1.6.2.3.3. 基礎後高等教育
1.7. 中國大陸
1.7.1. 發展
1.7.1.1. 1986年 義務教育法
1.7.2. 概述
1.7.2.1. 義務教育
1.7.2.1.1. 全日制中小學
1.7.2.1.2. 九年一貫制學校
1.7.2.1.3. 初級職業學校
1.7.2.1.4. 簡易小學和教學點
1.7.2.1.5. 盲童學校、聾啞學校、弱智兒童輔讀學校
1.7.2.1.6. 工讀學校
1.7.2.2. 中等教育
1.7.2.2.1. 高級中學 二至三年
1.7.2.2.2. 職業學校
1.7.2.3. 高等教育
1.7.2.3.1. 專科教育
1.7.2.3.2. 本科教育
1.7.2.3.3. 研究生教育
2. 制定原則
2.1. 適合社會發展需要 教育影響力提升
2.2. 顧及學生身心發展 學習效果提升
2.3. 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有教無類 城鄉差距減少
2.4. 符合終身教育理念 學制完整性提升
2.5. 便於銜接和連繫 知識連貫性 減少知識斷層 便於升學
3. 台灣學校制度建立和發展
3.1. 1902年 壬寅學制
3.1.1. 三段七級
3.2. 1903年 癸卯學制
3.2.1. 三段七級
3.3. 民國元年9月 壬子學制
3.3.1. 三段四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