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含义:错报单独或汇总后影响预期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1.1. 定量:规模
1.2. 定性:性质
2. 确定
2.1. 财务报表整体
2.1.1. 原则:职业判断、经验
2.1.2. 公式:整体重要性=基准*百分比
2.1.2.1. 基准考虑因素:
2.1.2.1.1. 报表要素
2.1.2.1.2. 预期使用者关注的项目
2.1.2.1.3.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生命周期
2.1.2.1.4. 融资方式
2.1.2.1.5. 基准的波动性
2.1.2.2. 百分比(调节宽严程度)
2.1.2.2.1. 是否上市公司
2.1.2.2.2. 报告使用者的范围
2.1.2.2.3. 关联方融资
2.1.2.2.4. 使用者是否对基准敏感
2.2. 特定项目的重要性
2.2.1. 含义:即使错报金额小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但只要能影响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就应确定重要性
2.2.2. 实务操作:特定类别的重要性水平小于整体的
2.3.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2.3.1. 含义:1.低于整体重要性水平;2.低于特定项目重要性水平
2.3.2. 确定办法:职业判断
2.3.2.1. 风险高的---给予较低比例
2.3.2.2. 风险低额---给予较高比例
2.3.3. 公式:实际执行重要性=整体重要性*比例
2.3.4. 实务运用
2.3.4.1. 选取金额超过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的项目进一步审计
2.3.4.2. 单个/汇总错报超过实际执行重要性水平的
2.3.4.3. 存在低估风险的报表项目(AP)
2.3.4.4. 存在舞弊风险的项目
2.4. 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
2.4.1. 含义:低于某一金额的错报,单独/汇总都微不足道
2.4.2. 作用:可以不累积
2.4.3. 考虑因素
2.4.3.1. 以前年度识别的错报
2.4.3.2.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
2.4.3.3. 管理层的期望
2.4.3.4. 监管要求和投资者期望
3. 修改
3.1. 情形
3.1.1. 审计过程发生重大变化
3.1.2. 获取新信息
3.1.3. 了解的情况发生改变
4. 错报
4.1. 双重定义
4.1.1. 和准则有出入
4.1.2. 和CPA的判断有出入
4.2. 类型
4.2.1. 事实错报
4.2.2. 判断错报(会计估计、会计政策)
4.2.3. 推断错报